一、規劃范圍
懷柔科學城跨密云懷柔兩區,占地100.9平方公里,是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核心支撐。懷柔科學城東區規劃范圍32.5平方公里。包含密云經濟開發區B區和西田各莊鎮、十里堡鎮部分地塊。
科學城區位j及區位圖
規劃范圍圖
二、項目情況
(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
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承建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名為“寰”,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規模及綜合技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專用裝置。項目建成后,可以提高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大氣污染等預測和預估水平,以更好地滿足氣候、環境變異的預測和防災減災的需求,更科學、有效地制定國家有關規劃。
(二)“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項目
1.深部資源探測技術裝備研發平臺項目。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承擔,旨在建設集先進性、公益性、開放性為一體的國家級系統性研發平臺,通過研發高端深地探測與能源開發裝備,構建深部資源空天—地面—井中—海底立體探測裝備體系,實現深部探測裝備工程化、產業化、國產化。
2.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項目。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承擔,將用于闡明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與大氣復合污染的相互作用,重霾污染的來源與成因,制定有針對性的城市大氣污染控制和減排措施,并對各種重霾污染事件作出準確預報和預警的重大需求。平臺建成后將有機串聯并支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系統和大氣環境模擬系統兩大科學裝置,實現外場觀測、實驗室模擬和數值模擬研究的大閉合,并有望在大氣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大原創性成果。
3.環境污染物識別與控制協同創新平臺項目。由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承擔,以京津冀地區為重點研究區域,對區域和城市內長期監測,獲取污染物的變化規律和分布特征等信息,明確污染物的成分和毒理性質,通過環境綜合模擬,探明環境污染物轉移與轉運的內在機制,研發和示范對污染物進行控制和處理的環境工程和生態工程技術,提出有利于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決策。
4.泛第三極環境綜合探測平臺項目。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承擔,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極,泛第三極地區以第三極為中心向四周輻散,涵蓋青藏高原、帕米爾等山脈,面積約2000萬平方公里,它的環境變化深刻影響了生物與人類演化的歷史進程。平臺通過探測泛第三極地區地球圈層的相互作用機理,掲示環境變化過程,發展基于大數據的泛第三極綠色發展途徑決策支持系統,從而實現泛第三極地區資源環境數據集成、環境過程及機理的系統探知,解決泛第三極地區環境變化及其資源和生態問題。
(三)空地一體環境感知與智能響應研究平臺
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承擔,平臺涵蓋空地一體環境感知、環境樣品與信息中心、環境模擬與智能響應三大系統。平臺將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超大容量樣品與信息智能交互共享平臺,支持污染物遷移轉化與環境演變的基礎研究,為京津冀和我國環境管理提供多層次綜合決策技術支持。
(四)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規劃建設科技創新主體平臺、科技——醫療融合服務平臺、醫學教育支撐平臺,面向急重癥和疑難病癥開展診療和研究,對北大醫學現有教育教學、科技創新、臨床診療等功能實現拓展和外延。
(五)科學城東區教育配套。北京第二實驗學校,被市教委列入全市7所高水平學校建設重點項目之一,由市教委全額投資建設,建成后由北大附中、附小管理,為科學城人才子女就學提供有力保障。
相關附件: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